本帖最后由 贤之有理 于 2012-10-12 14:15 编辑
做志愿者最易出现哪些现象 我们相信,很多人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发心担任志愿者。诚然,担任志愿者不仅没有酬劳,往往还要奉献休闲的时间,既要出钱也要出力,这样的牺牲奉献是很值得赞叹的。
然而,如果问一些资深的志愿者:“你从来没有心灰意冷的时候吗?从未被人气,也从未自己生闷气吗?”能够回答“从来没有”的人,恐怕不会太多。
担任志愿者通常是因热情或热诚而开始的,然而热情易发,想要持久却很不容易。热情冷却后,还能继续留在志愿者团体中欢喜付出的就更少了。经常看到许多人一开始欢欢喜喜参与,然而参与志愿者工作一阵子后,对团体的许多现象开始看不惯,对如何推动工作也常生出争执。于是,“志愿者”就变成与人异议对立的“异工”,而后,或者自觉不被重视,或者因投入的过程遭其它志愿者有意无意的伤害,对志愿者工作开始心灰意冷,压抑着情绪,失去了热诚,只是被动地依着他人的步调而行动。于是,志愿者又成了心情郁卒的“郁工”。然后,对团体的向心力愈来愈差:“悠闲的好日子不会过?在家喝茶、看报都比到这里受气好!”的念头不断出现,退心生起,志愿者就变成隐轶不出的“轶工”。长久下来,对团体的认同感愈来愈差,兴起“出钱出力哪里不能去?你们不要我,还有别人要!”的想法。于是,志愿者成为从这个团体逃之夭夭的“逸工”了。
从发心奉献当志愿者,却变成斗乱团体的“异工”,或者成为提不起热情的“郁工”,到最后成了消失不见的“逸工”,这都与志愿者工作者对志愿者团体的特质认识不清、对志愿者工作认知不足,以及自我调适不良所致。
虽然每个志愿者都说自己是来奉献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心而来,只是大家都把真正的动机隐藏在“不求报酬”的情操面具之后。参与志愿者的人或为积功德,或求福报,或为愆赎罪业,或为回馈人群,或图扩展事业人脉,或为利益人群,或者只想逃避关在家中的沉闷,动机不一而足。他们或许真的不求有形的物质或金钱的报酬,但潜意识中仍然渴求精神面的无形报酬,也就是藉由志愿者工作来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被需要的,由付出中肯定自己生命的存在,也藉此获得归属感。因此,担任志愿者不要被“我又不求回报”这个想法给蒙蔽,因而不知自我觉察与反省。
其次,志愿者团体是由许多不同生活背景与个性癖好的个体所组成。每位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各有独特的思考模式及处理事情的习惯。因此,志愿者团体是异质性很高的团体,我们没必要期盼每位成员对事情都有一致的想法与作法,也不必苛责他人的动机是否清高纯正。能体认志愿者团体成员的异质性及动机的多样性,当知参与志愿者工作最首要的是涵养“异中求同”的能力。
如果志愿者真是以欢喜心来奉献,那么在奉献的过程中应该是自己快乐,别人也平安才对。然而事实上却又不然,我们看到一些志愿者团体的现象是活动办得愈多,成员间彼此的嫌隙与伤害就愈大。表面上活动办得风风光光,但内部却是暗涛汹涌,往往每办完一次大活动,成员间多了芥蒂,也有很多成员从此消失不见。很显然地,仅是“义务奉献”恐怕不足以胜任志愿者工作,除了“不求报酬”外,似乎还应有其它的心理准备才能成为快乐的志愿者。
点评:
一个独立的人如果要生活下去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的,志愿者同样是这样的。
如何扩大志愿者团队成员的来源?如何凝聚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如何处理好志愿者团队内部的人事关系与组织调动?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个值得仔细探讨和深入探究的问题。
志愿者参与团队公益活动的心态大家都懂,可是能够长期积聚志愿者的环境却是需要努力去营造的。团队有一个良好的“给予”环境是积聚团队志愿者的必要条件。
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的出发点是不求索取不求回报,可是组织志愿者的领导者(核心团队)却应该考虑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志愿者的最大作用?而如何最好的“给予”就是凝聚志愿者的最佳途径。
作为公益团队的组织者,我们可以给予什么?
心理学上说一个良性的循环应该是有去有回的一个过程,那么当志愿者付出自己的时间、付出自己的精力的时候,志愿者组织方能够给予参与者什么?
很多公益团队注意了在义务工作时间的统计和授证这一块,而且很多团队都做了不少的基础工作;又如适当的开展一些团队内部的活动、如登山联谊的娱乐活动等等。
但是我却认为这还只具备形而不具备神,光统计义务工作时间、授证和娱乐这一点做得还不够的。这就给我们志愿者团队组织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来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成员除开奉献自己爱心外还需要给予那些浅层次需求和深层次需求?
关于浅层次需求,我们可以可以通过以上的方式给予。而关于深层次需求是什么?我们作为组织者可以给予什么?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想他(她)就能够胜任一个公益团队的组织者了。
一个志愿者个体加入公益团队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关爱他人的满足与获得朋友资源的需求,这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如果在团队停留久了就难免有疲惫心理,这也许是“关爱疲劳”。因为一般团队能够给予的就只有这些。如果能够把志愿者的生活与成长做为团队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任务,那所起到的效果会完全不同。志愿者的生活与成长是什么?志愿者在生活与成长中需要什么?这问题其实不困难,解决的方法就是学习。通过各种途径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志愿者不同形式不同表现的学习机会,能够给志愿者的生活与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帮助。
也许,打造一个学习型的志愿者团队即来自于此。
冼兆贤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