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3-02 来源: 广州日报
![]() | 广州志愿者为白血病女孩街头义演。 记者黎旭阳 摄 | 50年来广州市民从集中学雷锋到人人做好事
学界认为志愿服务践行雷锋精神时代新内涵
今年是雷锋离开人们的第50个年头,但事实上他从未离去。半个世纪里,这个名字进入过1963年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也进入了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今日雷锋精神,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在广州,每年3月5日这里总是春暖花开,每年总不乏人间善意唤醒几代市民关于雷锋的集体回忆。从“学雷锋”到人人做好事,再到争做公民志愿者——在学习雷锋精神50年后的今天,广州人把雷锋从神坛拉到了身边,把学习变成了践行。
从明年起,“学雷锋纪念日”将成为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在学界看来,人数达123.1万的广州志愿者,已是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的践行者。 文/记者邱瑞贤、任朝亮
“学雷锋”营造社会新风气
广州市第二中学的教师谭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一名小学生。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手迹:“向雷锋同志学习。”
“那是一个‘学雷锋’风气盛行的年代。报纸、广播上整天宣传,老师在学校里也要求。”其时对于像谭天这样的小学生来说,最初的“学雷锋”就是模仿雷锋的一言一行。“当时广州市少年宫还在文化公园,我和同学每周都会去义务劳动,搬家具,扫地板,擦玻璃……”机灵的谭天发现上了年纪的街坊每天买米回家搬得累,他干脆守在粮店门口,看到有老人家来买米,便帮他们送回家去。
上个世纪60年代,广州的汽车还不多,运货多用人力三轮车。帮忙推车便成为很多广州市民“学雷锋”的首选。不管天气多热,广州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路人在后面推车的景象。谭天和同学们无论上学放学路上看到都一定帮忙,他们曾经花了两个多小时把一辆三轮车从人民路推到了大沙头。“如果是自己玩,我们肯定不敢跑那么远”。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号召,到1965年我国掀起“学雷锋”的高潮,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迅速地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65岁的广州市民徐玉琴说,那时单位里很多人一大早就起来抢着打扫走廊,洗厕所,“觉得做一点好事心里特别舒服”。而且大家都真正感受到全社会助人和被助互动频繁的快乐——买米回家经常能得到年轻小伙子的自觉帮忙,而每次从郊区回城又总能坐上热心司机的“顺风车”。
同样在此期间,身材矮瘦的廖敬甜正在广州煤建荔湾公司红山煤店辛勤工作。面对群众需要她首创便民服务,送煤用手拉大板车、用肩一担担地挑,坚持了足足30年。1979年,廖敬甜被评为全国劳模,“扁担书记”全国闻名,“扁担精神”也成为红山煤店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从无私奉献到助人为乐
广州市民初期“学雷锋”大都是“帮把手”,简单和直接,行动也多是自发,随着时代的推进,“学雷锋”越发具有组织性和技术含量。
广药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的老职工唐凤华当年才刚刚入厂,工友向秀丽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用身体挡住燃烧的酒精牺牲的故事一直鼓舞着全厂的职工。“师傅跟我说,学向秀丽就是学雷锋。”唐凤华后来参加了厂里专门组织的“向秀丽青年突击队”,跟着组织到处去做好事,“我慢慢体会到学雷锋的真正意义,我们对素不相识的人付出帮助和关爱,收获的是温暖和欢笑,我们时时这样做,那么做好事就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
谭天还记得,上中学时他已参加了班里的木工小组。那时学校的桌椅都是纯木制的,一用好多年都没得换,需要经常修修补补。木工小组的同学们就从各自家里拿来工具,四处找些木料,放学之后对破损的桌椅叮叮当当一阵修补。农忙的时候,学校老师会带队到郊区的公社去,种稻子,收稻谷,上山打草砍柴。
在老广州人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雷锋精神又重新被更多地宣传,无私奉献、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义务劳动、见义勇为进一步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和推崇。
报纸承载着一个城市的集体回忆,在1972年复刊的《广州日报》上,每年3月份都涌现大量普通广州人“学雷锋”故事的报道。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这些来自民间的好人好事被集中刊发在“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学雷锋,树新风”的专版上,报纸开辟专门登载雷锋日记摘录和羊城市民“学雷锋”小故事的专栏,从活泼的小学生、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活跃在单位里的学雷锋小组再到热心的街坊大姐,无数平凡的名字被记者记录并登上报纸,广州城里处处洋溢着拾金不昧、互相关爱、助人为乐的温馨。
1983年,广州人记住了一个名字——安珂。这名在部队期间连年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的优秀义务兵挺身而出,为救同学与歹徒搏斗而牺牲。他的英勇故事成为广州人至今难忘的“活雷锋”教材,人们从这个小伙子身上学到的是,雷锋精神给人生带来的强大力量。
上世纪90年代
再掀“学雷锋”高潮
上个世纪90年代,十三届六中全会再次掀起“学雷锋”高潮,其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1995年,年轻的杨瑞民来到共青团广州市委工作。刚开始的两三年,他还会参与组织一些集中“学雷锋”活动。“那时有个活动叫集市服务,团市委组织一批人,乘坐大巴到郊区的农村为村民义务劳动。修车,剪发,看病,写春联……大巴所到之处,肯定会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但这种活动每年也就组织一两次,当天去当天回。此外遇到重大节庆活动,广州团市委也会要求学校和有关部门进行义务劳动。”
在杨瑞民的记忆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雷锋”的提法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志愿服务”,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慢慢发展起来。
1997年正逢广州团市委开风气之先向社会大规模招募志愿者,有一天一名胖胖的广州小伙子忽然出现在招募的工作人员面前。19岁的赵广军留着扎眼的染红的长发,裤子剪几个破洞,一身打扮流里流气。在现场他也发现自己很独特——周围来报名的都是穿着校服一脸老实的孩子,一看就是乖学生。乍一看到他,工作人员吃了一惊,但他们没有把这个看起来带点“匪气”的肥仔拒之门外,而是宽容地接受了他。15年后,赵广军成了广州最著名的志愿者,也成了广州人心目中的“天使”,全国道德模范。
高高瘦瘦的小峥正值花季,但因为出生时窒息成为残疾,他的生活缺少了太多正常孩子应该拥有的美好回忆。然而小峥有一群“铁杆”好朋友,这群中学生会和小峥一起吃饭,唱歌,做游戏。小峥的好朋友们都来自广州市第二中学,都是该校爱心援助委员会的成员。自从1997年成立起,二中爱心援助委员会就经常性地去广州图书馆义务劳动,去至灵学校帮助残疾少年,发动一年一度的义卖筹款。
有意思的是,今日学生们的这种行动在不同年代人眼里有着不同的描述——受帮助的老人家会把这群中学生看作“学雷锋”的年轻人,而年轻人却更愿意以“志愿者”或“义工”自称。
在杨瑞民看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雷锋”在广州并没有淡化,反而强化了。“从以前简单化、运动式的学雷锋,到长期性、专业性的志愿服务”,雷锋精神距离人们越走越近,在心中却越走越深。
时至今日,速领全国风气之先的广州已成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当一个公民以志愿者身份通过非官方组织参与帮助他人的活动时,可以获得高度的自我认同和个人愉悦,他不仅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甚至就是活着的雷锋。所以,动员每个公民参与非官方的社会志愿服务,就是对雷锋精神的最好弘扬。”广州大学社科部教授罗明星说。
今天,该怎样学雷锋
助人悦己让雷锋精神回归生活世界
成为普通人可以践行的伦理美德
上周,今年已经80岁的徐婆婆专门联系本报,讲述她在人生中曾经遇到三次“雷锋”——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一直到本月的18日,次次都得到帮助脱离险境。她说自己这辈子,处处在生活中碰到“雷锋”。“我想借你们的报纸,宣传一下这些好人的事迹,我如果不感谢一下他们,我一直都不安乐。”时至今日,每逢解读“雷锋精神”,人们已经化为心中记取的人间善意。
在“小悦悦事件”中出现的拾荒阿姨陈贤妹让人心怀温暖,而在2011年年底,广州市海珠区宝业路发生的故事同样让人记忆犹新。三十多岁的妇女晕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路人正拨打120叫救护车,一辆蓝色的保时捷跑车停下,少女小吴将妇女送往医院救治。这一幕打动了无数广州人,而助人者小吴却一再逃避媒体的关注;她的老师只说,这只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
就在无数人惊叹小吴为何这样做时,罗明星认为学界给予“雷锋精神”的当代新内涵也许可以解释——“助人悦己”,即“帮助别人,愉悦自己”,这一内涵让雷锋精神与雷锋本人作为社会公民的身份相匹配,也让雷锋精神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普通人可以践行的伦理美德。
在罗明星看来,50年的岁月中实际上“学雷锋”已经发生了三大变化:首先,“学雷锋”从官方自觉走向了民间自觉,自身主导的助人活动在民间与日增加,尽管没贴上“学雷锋”的标签,却体现着雷锋精神的本质,社会也已习惯用雷锋精神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褒奖。
其次,学雷锋由注重形式走向了注重本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将雷锋精神贯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雷锋正在成为生活的常态。再次,学雷锋由政治话语走向了道德话语。改革开放以后,学雷锋的政治意味逐渐淡化,雷锋主要作为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被解读,学雷锋的目的,就是告诫人们彼此相互关爱,传递温暖。“应该说,学雷锋的这些变化都是一些积极变化,是进步中国的道德进步。”
罗明星认为,虽然已过了50年,但雷锋精神必然还会被传扬下去。“雷锋是一个道德符号,反映了国人的道德期待,尤其当社会出现像‘小悦悦事件’这样的道德悲剧时,雷锋精神甚至成为一种道德奢望。”
那么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罗明星认为,在雷锋纪念日开展学雷锋活动仍有必要性,是为了保留国人一份珍贵的道德记忆,但纪念的必须是真实的雷锋。另一方面,雷锋精神的弘扬将来可能是也应该是以公民的志愿服务为主要行动方式。
|